作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发源地,浙江安吉余村自三年前启动“全球合伙人”计划以来,持续吸引青年下乡兴业、产业资本扎根乡村。如今,这群怀揣梦想的青年人带着活力与创意深耕乡土,不仅推动余村乡村业态迭代升级权威配资之家官网,更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越走越宽广。
清晨的余村,随着一辆辆大巴车、小轿车的陆续驶入渐次苏醒。不到9点,亲子农场负责人俞佳慧已穿梭在场地中,有条不紊地给店员布置当日任务、检查农场卫生、增补游玩物料,暑期正是农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。
这位土生土长的余村姑娘,三年前大学毕业毅然返乡创办亲子农场。农场里精心复原了沙坑、跷跷板、秋千等她儿时记忆中的游乐设施,还饲养了各类萌宠供小朋友亲密互动。这份原汁原味的乡村体验与丰富多元的业态组合,让农场开业即成为余村热门打卡地,高峰时单日接待游客近千人。“这里既有青山绿水的生态之美,又有潮流时尚的活力元素,真是不虚此行。”一位游客的赞叹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
然而在俞佳慧的童年记忆里,余村曾是另一番模样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作为有名的“石头村”,村里三座石灰岩矿山与一座水泥厂日夜运转,八成村民在此务工。虽让村集体年收入一度突破300万元,但生态环境却付出沉重代价。“当时水泥厂24小时浓烟滚滚,天空总是灰蒙蒙的,污水流过的土地连庄稼都种不活。”村民鲍新民的回忆勾勒出当年的窘境。
转折始于2003年,余村果断关停全部矿山水泥厂,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,大力调整产业结构,集中发展休闲旅游经济,陆续建成农家乐集群、生态果园、荷花山景区等项目,绿色发展的底色自此铺就。“厂房关闭后,村里的天变蓝了、水变清了,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。”俞佳慧的切身感受印证着这场转型的成效。
2022年7月启动的“全球合伙人”计划,成为余村发展的新引擎。这项旨在吸引青年下乡、资本入乡的创新举措,推动余村携手周边镇、村构建“大余村”发展格局,越来越多像俞佳慧这样的“原乡人”回流,如卓莉一般的“新乡人”涌入。
在乡野骑行俱乐部,主理人卓莉正和工作人员做着骑行前的最后准备。这个酷爱骑行的四川姑娘,初到余村就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,不仅因成熟的文旅配套与丰富的骑行资源,更因村庄展现的开放包容姿态。从租下废弃老宅到完成改造开业,她的骑行俱乐部仅用21天就完成落地。“第一次逛村就被震撼了,没想到山脚下藏着设施这么完善的村庄,我当即决定要在这里打造专业的乡村骑行服务。”
精心设计骑行线路是俱乐部的核心竞争力,卓莉带着团队踏遍余村周边每一条道路,规划出三十余条各具特色的骑行路线。今年暑期,多场主题社群活动在此举办,让五湖四海的骑行爱好者相聚乡野,在车轮转动中感受田园魅力。“希望通过骑行让更多人走进乡村、了解乡村,架起城乡互动的高频桥梁。”卓莉眼中闪烁着期待。
她特意将每次骑行的终点站设在村口的“余村印象”青年图书馆,这座由关停化工厂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,正是她选择扎根的重要原因。“乡村能有这样的图书馆太难得,骑行时从自然汲取能量,阅读时从书籍获取养分,这种体验特别美好。”
安吉县天荒坪镇文旅专班工作人员沈佳介绍:“图书馆融合了阅读区与负一楼的国漫茶咖区,打造出‘阅读+文创+茶咖’的复合空间,既激活了文化消费,也为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”这座掩映在田园民居间的建筑,已成为余村新的文化地标。
青年力量的注入让余村业态持续焕新。据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介绍,目前已有60多个合伙项目落地,涵盖研学教育、文化创意、农林产业、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,1200余名青年常态化驻地创业就业,“新乡人”数量已超过“原乡人”。“闲置的老小学、废弃矿坑等资源得到有效盘活,多元业态的集聚让余村产业链条不断完善,村集体经济也随之持续壮大。”
余村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陈韬透露,去年“大余村”片区旅游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,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54万元,同比增长11%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重点打造红色研学、乡村度假、高山滑雪、生态康养、青年共创、户外运动六大板块,推动青年深度参与文旅发展,建设青创型旅游度假区。”
从“石头村”到“绿富美”,从矿山轰鸣到乡野欢歌,余村的蝶变之路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。而这群扎根乡土的“合伙人”,正用青春与创意,持续为这幅生态文明画卷增添新时代的亮丽色彩。
浙江之声记者:蔡吉康陈露(安吉台)编辑:夏海云王娴权威配资之家官网
亿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